华尔街最近弥漫着一股轻松劲儿,许多分析师都觉得,关税那点事儿对美国经济的影响,远没之前大伙儿担心的那么严重。初期发布的GDP数据,还有零售销售和消费者物价指数(CPI),看起来确实让不少人心里的石头落了地,仿佛一切都稳得住。
这份乐观情绪,并非凭空而来。它一部分源于近期的一项政策调整:美国方面暂停了对中国大陆、香港、澳门部分商品征收的24%从价关税,为期九十天,只留下了那10%的。
这个举动一出,市场就像打了一针“强心剂”。至少在短期内,大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。
对普通美国消费者来说,这意味着一些商品的价格能喘口气了。比如,一部本来500美元的手机,如果之前背着34%的关税,价格能飙到670美元;现在暂停了24%那部分,理论上能省下120美元。
一件20美元的T恤,如果额外加上24%的关税,成本会多出4.8美元,这笔钱最终多半得消费者买单。现在,这部分额外开销暂时不用操心了,普通家庭的日常消费压力总算轻了些。
而对于中国出口企业,部分关税的暂停,也给他们留出了一点利润空间。这样,企业就能把更多精力投入生产研发,改善员工待遇,甚至可能增加就业,形成一个不错的循环。
然而,就在大家觉得松一口气的时候,富国银行的两位经济学家,蒂姆·奎兰和香农·格林,却泼了一盆冷水。他们的报告直接指出,那种“关税良性影响”的说法,简直就是胡扯,眼前的经济数据根本就是被误读了。
奎兰和格林的核心论断,直指关税的负面效应已经深入美国经济的骨髓,特别是消费者支出这个关键环节。他们强调,今年第一季度最初发布的GDP数据,充满了误导性,掩盖了经济深处令人不安的下行风险。
他们具体指出,今年第一季度,消费者支出年化增速,最初被乐观地估计为1.8%,可经过修订后,这个数字竟然大幅下调到了0.5%。更让人心惊的是,服务支出的增速更是从2.4%骤降至0.6%。
这可不只是数字变动那么简单,它揭示了一个结构性的问题。服务支出增长幅度暴跌了75%,这在现代经济史上非常罕见。这直接打了“关税冲击温和论”的脸,戳破了华尔街那层“美好幻象”。
报告还特别关注了家庭可自由支配服务支出,这可是衡量消费者真实消费意愿的关键指标。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5月,这项支出同比下降了0.3%。这个看似不大的数字,却藏着不安的信号。
历史告诉我们,过去六十多年里,这个指标只有在经济衰退期间或之后才会出现下降。这不是巧合,它的下滑直接预示着消费者行为模式的深刻变化,以及他们对未来经济前景的谨慎甚至是悲观。
具体来看,这种谨慎体现在方方面面。餐饮、娱乐等非必需消费的增长变得非常微弱,说明很多家庭在日常享受上开始勒紧裤腰带。更让人忧虑的是,交通支出整体下降了1.1%,其中航空旅行更是锐减了4.7%。
这可不是简单的数据波动,它反映出普通家庭在汽车维修、打车甚至坐飞机出行方面的开支都在减少。这些看似寻常的细节,拼凑出一幅消费者钱包日渐干瘪、生活品质被迫打折的真实画面,这和华尔街的轻松论调形成了强烈对比。
富国银行的报告还揭示了一个被普遍忽略的风险:通胀数据表面上的“温和”其实很有欺骗性。尽管消费者物价指数(CPI)表现低于预期,似乎暗示关税对物价没啥大影响,但奎兰和格林认为,这恰恰是误导人的迹象。
他们解释说,很多企业在关税上涨之前,就已经提前囤积了大量库存。这种“先下手为强”的策略,让企业暂时不用把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,短期内维持了物价稳定,制造了一种通胀可控的假象。
此外,当时美国总统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,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,反反复复。这种捉摸不定的政策环境,让企业很难准确预判未来的成本走向,反而可能促使一些企业宁愿暂时自己扛下部分关税成本,也不愿频繁调整定价,以免市场混乱。
所以,现在的低通胀,并不是说关税“无害”,它更像是一颗正在倒计时的“定时炸弹”。一旦企业低价囤的库存用完,或者政策不确定性稍微缓解,关税成本的转嫁就会变得不可避免,到时候通胀可能会以更猛烈的姿态出现,给消费者和整个经济带来更沉重的打击。
面对富国银行的警示和消费者支出数据暴露的脆弱,美国经济的未来走向变得格外迷茫。市场上其他权威机构的预测也各有说法,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,让政策制定者陷入两难。
凯投宏观的态度比较谨慎,但没那么悲观。他们预测美国经济会放缓,但不会全面衰退。具体来看,他们预计2019年美国GDP会增长1.6%,2020年则会进一步放缓到1.5%。
与此同时,摩根大通的经济学家们对短期经济增长则更为保守,他们预计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只有1%。这些预测都比之前一些乐观的估计要低,显示出大家对经济前景的普遍担忧,以及对关税影响的重新评估。
美联储内部,一场关于货币政策走向的激烈辩论正在上演。美联储理事克里斯托弗·沃勒就是其中一个坚定的行动派,他公开指出近期就业数据疲软,认为这是经济需要刺激的明确信号,所以力主在这个月就降息。
但并非所有美联储决策者都同意马上降息。另一些官员更倾向于观望,他们觉得美国经济目前还有一定韧性,而且对关税的全部影响是否已经完全体现在通胀数据中,他们也持怀疑态度。他们担心过早降息可能会让政策空间受限。
近期部分关税的暂停,虽然短期内给消费者和企业带来了喘息的机会,但从长远看,它能否根本性地改变消费者行为模式的疲软,以及消除关税对通胀构成的潜在威胁,仍然是个巨大的问号。这种政策调整,似乎更像是解决燃眉之急的短期措施,而非深层结构性问题的长效方案。
富国银行的这份报告,无疑是对华尔街“关税无害论”的一记重击。它清楚地告诉我们,消费者支出根本不像最初认为的那么强劲,它一直处于一种被低估的脆弱状态。关税的冲击,早已深刻改变了美国消费者的行为模式,这种改变,可不是短期政策调整就能轻易扭转的。
即便美方近期暂停了部分关税,给市场带来了短暂的乐观情绪,这也很难掩盖经济图景中那些深层且难以忽视的负面信号。在全球贸易博弈的复杂局面下,政策的表面动作和经济的真实脉动之间,往往存在着巨大的时间差和信息不对称。
这提醒我们,在评估经济前景时,必须对深层次的经济数据和消费者行为变化保持高度警惕,因为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显现。商品的实际价格,短期虽然受关税影响,但长期来看,它最终还是得看原材料成本、汇率波动以及全球供应链效率等多种复杂因素。
消费者和企业获得的短暂“喘息”,并不意味着未来的路就此平坦。真正的考验,还在前方。在宏观经济层面,消费者行为的这种转变和通胀压力的滞后显现,将持续考验着美联储的政策智慧。
降息与否的辩论,反映出大家对经济未来走向的巨大不确定性。一个依赖消费驱动的经济体,当其核心驱动力出现结构性疲软时,任何粉饰太平的尝试,都将是徒劳的。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经济数据,更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真实含义。
富国银行的报告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视角,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关税政策的真实经济代价。它告诫市场,不要被短期的利好或被误读的数据所蒙蔽,因为真正的恶果,可能正以一种隐蔽而深远的方式持续显现。
这种深层次的影响,需要长期的观察和审慎的应对。对于依赖消费支撑的经济体来说,消费意愿和能力的任何结构性下滑,都将是其未来增长面临的巨大挑战。关税这只“无形之手”,正在悄然重塑着经济格局。
从长远来看,除非贸易摩擦能得到根本性的缓解,否则这种不确定性和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将继续存在。消费者行为的改变,反映的是一种经济信心的动摇,这比任何短期数据波动都更值得关注。经济的韧性并非无限,当深层结构受到侵蚀,恢复将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。
最终,这场围绕关税影响的辩论,不仅仅是关于数字的游戏,更是关于经济现实与政策应对的深层博弈。谁在粉饰太平,谁在警醒世人,时间最终会给出答案。
然而,消费者已经用他们的钱包,发出了最真实的信号。未来数月,随着企业囤积库存的消耗和政策不确定性的演变,关税成本的全面传导将不可避免。届时,通胀的压力可能会以一种更直接、更全面的方式显现,给普通民众带来更大的生活成本压力。市场届时将不得不面对更严峻的现实。
正规配资平台官网,配资炒股炒股,武汉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