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回声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,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
前言
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这部电影,开场就将整个故事置于一个巨大的记忆黑盒之中。始于疗养院里痛苦的回忆,立刻为所有浮华与浪漫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,从一开始就预示了这场梦境的结局。
盖茨比的了不起,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谎言,而电影的了不起,则是它让你心甘情愿地,为这个谎言目眩神迷。
影片内容
电影没有从那个纸醉金迷的夏天开始,而是始于一间压抑的疗养院。叙事者尼克,像个病人一样,在医生的引导下,被迫重温那段让他精神崩溃的往事。
这一下子,就把整个故事丢进了一个巨大的“记忆黑盒”。
所有浮华与浪漫,从开场第一秒起,就笼罩在创伤与悲剧的阴影之下。过去的美好,不过是现实痛苦的一次回光返照。
时间是断裂的,空间也是撕裂的。
一边是东、西卵岛上流光溢彩、彻夜笙歌的豪宅。另一边,是连接着繁华与纽约的“灰烬谷”,一个被工业废气笼罩,被穷苦与绝望浸透的死寂地带。
导演用最直接的视觉反差,在这两个世界之间划下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。
这道鸿沟,不仅是阶级的,更是道德的。它赤裸裸地提醒你,盖茨比那看似无暇的梦想,扎根于怎样一片肮脏的土壤。
而在这断裂的时空中,电影还扮演着一个高明的变速器。
它用极快的剪辑,几分钟就交代完盖茨比从穷小子到暴发户的奋斗史。却又用大量唯美的慢镜头,去拉长、去渲染他与黛西重逢的每一个瞬间。
这种主观的节奏控制,让你不由自主地沉浸在爱情的幻梦里,暂时忘却了支撑这场梦境的,是怎样可疑的现实。
尼克是这场梦境最好的导游,因为他既在戏里,又仿佛在戏外。
他被盖茨比的真诚打动,也被上流社会的虚伪包围,却总在最热闹的时刻,感到一阵抽离。
这种矛盾的身份,让他成了一双最理想的眼睛。
我们借着他的目光,得以亲近盖茨比的内心,同时又能跳出来,审视整个事件的荒诞。他的凝视,既有温度,又有距离。
但凝视者,不止尼克一个。在灰烬谷,那块巨大的眼镜广告牌,用一双褪色的眼睛,像一尊沉默的神,冷漠地俯瞰着底下发生的一切谎言、背叛与死亡。
这双“上帝之眼”,不带任何感情,却施加着最沉重的道德压力,仿佛在无声地宣告,你们做的所有事,我都在看,而最会操纵人心的凝视,来自镜头本身。
盖茨比是如何登场的?不是一个确切的人,而是一个活在别人口中的传说。镜头通过派对上人们的窃窃私语,一点点勾勒出一个神秘、富有、甚至有些危险的轮廓,吊足了你的胃口。
它用快速的对比剪辑,让你看到汤姆前一秒还在扮演好丈夫,下一秒就接起情妇的电话。让你看到盖茨比的派对宾客满堂,葬礼却无人问津。
这只看不见的手,决定了我们看到什么、相信什么,它与尼克一起,共同完成了对“了不起的盖茨比”这一幻象的建构。
影片含义
盖茨比倾其所有,不是为了拥有未来,而是为了买回昨天。他的人生,就是一场盛大的行为艺术,唯一的目的,是让时间倒流,让心爱的姑娘回到五年前的那个吻里。
他活在过去的回响中,这既是他的“了不起”之处,也是他悲剧的根源。
他像一个执拗的幽灵,在时间的河流中逆行,以为靠财富的船桨,就能划回到那个早已消失的码头。
不断回响的,还有那些贯穿始终的符号。
对岸码头的那盏绿光,是希望的灯塔,也是幻灭的警报。它在黑夜中反复闪烁,每一次,都像在叩问盖茨比的执念,标记着他梦想的明暗。
还有那刺耳的电话铃声。它一次次地打断汤姆的家庭生活,那是婚外情的召唤。它也一次次地在盖茨比的豪宅响起,那是他秘密生意的催促。
这铃声,是现实世界扎向虚幻梦境的一根根刺,反复提醒着我们,这场梦,随时会醒。
甚至连“盖茨比”这个名字,本身也是一种回响。
关于他来历的传说,在酒杯的碰撞声中被反复讲述,每一次都增添了新的细节。他成了一个被言语塑造的偶像,一个在众人回响中被不断重塑的传奇。
电影中每一个人物形象
尼克这个人物很有意思。耶鲁大学的文凭在手,本该是前程似锦的文学青年,却偏偏选择了华尔街。公寓里堆满了证券交易的书籍,从早到晚啃着那些枯燥的数字和术语。
这种选择看似荒诞,实则是那个年代最普遍的写照。文学梦想在金钱面前显得太过苍白,连尼克自己都觉得,在股票市场里摸爬滚打,比写小说来得实在。
表妹黛西的关系让他在上流社会有了立足之地,可他始终像个局外人,看着这个圈子里的人们狂欢,自己却找不到归属感。
汤姆·布坎南是那种生来就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,家族的财富让他从不需要为生计发愁,日子过得比谁都潇洒。
结婚没多久就开始在外面寻花问柳,报纸上登出他的风流韵事,他也毫不在意。黛西生孩子的时候,他人在哪里都不知道。
这样的男人,把婚姻当成一种社交工具,把家庭责任抛在脑后。影片里很少看到他认真工作的场景,过去的荣光也不过是大学时代的运动健将。
黛西是个矛盾的存在。美貌和家世让她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,内心却藏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。婚礼前夕收到盖茨比的信,她几乎要推掉这门亲事。
那串价值连城的珍珠项链在她眼里,比不上一封情书的分量。可现实的力量太强大了,她还是嫁给了汤姆。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意,丈夫的背叛让她心如死灰。
与盖茨比重逢后,她看到了逃离的可能。盖茨比的豪宅、派对、财富,都让她心动。可当汤姆揭露盖茨比财富的来源后,她又退缩了。
最残忍的是,撞死人后她选择了沉默,让盖茨比背负所有罪名。这个女人的转变,从为爱痴狂到为利益妥协,正是那个时代人性沦丧的缩影。
盖茨比是整部影片中最让人唏嘘的角色。从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到呼风唤雨的富豪,他的成功故事听起来像个传奇。每个周末的盛大派对,奢华的生活方式,都是为了吸引黛西的注意。
他的纯粹让人心疼,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赢回初恋。影片对他的财富来源轻描淡写,仿佛在说,一个人的动机如果足够纯粹,手段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。
他站在码头上望着对岸的绿灯,那种执着和孤独,比任何台词都更打动人心。他的死亡不仅是个人悲剧,更象征着那个时代理想主义的破灭。活在过去的人注定没有未来,这是盖茨比给所有人的警示。
这四个人物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时代画卷。尼克代表着迷失的一代,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摇摆不定,汤姆是腐朽贵族的典型,用金钱填补精神的空虚。
黛西则是被物质腐蚀的美,在爱情和安逸之间选择了后者,盖茨比是最后的浪漫主义者,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执迷不悟。
那个爵士时代的美国,表面上歌舞升平,实际上暗流涌动。股市的疯狂让人一夜暴富,也让人瞬间破产。
道德和法律都变得模糊不清,只要有钱,什么都可以买到。盖茨比的成功证明了美国梦的可能性,他的毁灭又宣告了这个梦想的虚幻,影片通过这几个人物的命运,展现了一个时代的荣耀与堕落,繁华与空虚。
最讽刺的是所有人都在追求幸福,却没有人真正得到过。尼克放弃了文学梦,在华尔街却始终格格不入,汤姆拥有一切,内心却空洞无比,黛西在爱情和金钱之间徘徊,两样都没能抓住。
盖茨比倾其所有追求过去,最后连命都搭上了。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,物质极大丰富,精神却极度贫瘠。
透过这些人物,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故事,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。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,或者身边人的影子。这种普遍性让影片超越了时空的限制,即使在今天看来,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。
结语
电影的成功,恰恰在于它精准地迎合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沉浸式幻象的渴望,同时又在幻象的边缘,为我们保留了一丝清醒的距离。
最终盖茨比的悲剧,早已不是一个人的悲剧,它属于每一个曾对彼岸伸出手,却被浪潮无情推回过去的人,我们奋力向前,逆水行舟,最终被带回往昔。
正规配资平台官网,配资炒股炒股,武汉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